文章 > 随笔
阅读儿童文学,走进璀璨童心
阅读数(0)2017-12-12 14:01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它浅显易懂,生动活泼,适应儿童心理,富有儿童情趣,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于娱乐性和趣味性之中,是向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手段。
古往今来,世界各国产生了浩如繁星、璀璨夺目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它们在各民族间交流传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著名童话,都早已跨越了国家的界碑,冲破了时代的藩篱,成为各国儿童共有的精神财富。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光多阅读儿童文学,这样不仅能了解学生的读物内容,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更重要的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与儿童文学形象更加亲近与融合,能真实地倾听到儿童内心的声音。
一、重拾童书,倾听童心
大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儿童的视角去看世界、看儿童、看生活;写世界、写儿童、写生活;轻松、快乐而且充满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旗帜上永远飘扬着两个大字:快乐!因为儿童文学反映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心理感受,有其独特的视点和角度。这样的文学作品,让孩子们喜闻乐见,乐于接受,使他们沉醉其中。
小学生天真活泼,他们喜欢教师也具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儿童文学作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接近儿童,可以借此了解自己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那种天真无邪的情感的感染;儿童文学作品能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快乐的学习环境。
现在有许多老师没有儿童情结,也没有儿童文学背景。倘若你劝他们多读一读儿童文学,他们必定会说:“我们又不是小孩子,还看什么儿童文学呀,那都是小孩子们看的书。”确实,一说到儿童文学,人们脑海里自然想到这是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其实不然,阅读这类书籍的还应该有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如小学幼儿教师、儿童的家长和其他热心从事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对于儿童文学的了解少之又少,无法给予孩子正确而符合时代步伐的阅读指导,他们有的只能保守地让孩子读那些经过了时间考验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有的很少甚至从未给孩子提供儿童文学这一精神食粮;其次,现在很多教师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了解也比较匮乏,无法站在儿童文学发展的前沿来向学生们介绍当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样的现状,只能导致我们距离现代儿童的内心世界越来越遥远。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丹麦作家安徒生,他的灵魂飞翔了二百年,他的文字温暖了几代人的心。品读着安徒生童话,我们的心情会变得宁静和幸福起来。
●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曾这样评价安徒生:
如果有人 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
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
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
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
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
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从张晓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一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历,读同一本书也有很多不同的启发。儿童文学同样如此,在我们每个人不同的阶段,会给我们以不同的启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读书也是如此,读书的感悟、体验跟人的经验、资历是密不可分的。
人总是在不断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正因为童心不再,因此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宽容的,而是严格的,甚至于可以说是苛刻的。当学生在学校里犯了一点小错误,我们就会怒形于色;如果犯了大错误,就会大动干戈,杀一儆百。我在《爱的教育》中很少见到老师为课堂纪律不好而发脾气,不是说他们没有遇见调皮的学生,而是他们始终都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充满崇拜和热爱的围绕在他身边,即使有个别学生捣乱,其他学生也会用正义的目光帮助老师制止这种现象。这就是老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效应。严格来讲,一个老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人的感情就像手的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付出的多了,用得多了,也就逐渐起了老茧,不敏锐了。而学生呢,刚好是睁大情感的眼睛的时候,他们是敏感的、丰富的、细腻的。当老师用长了老茧的情感之手去握孩子细嫩的情感之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学生。儿童文学作品,是帮助我们保持心灵敏感不长老茧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方式。
重拾童书,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在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孩子们的身上找到了久违了的童心,而这份童心带给我们的是更愿意去和学生们平等而真诚地对话,更愿意去倾听孩子们的心曲,分享他们的喜怒与哀愁,对学生更多了一份理解,一份欣赏,同时学会了用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和学生的关系也更和谐了。
二、品味童书、感受童心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这些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阶段已经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资源。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的规定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尽快更新知识体系,学习儿童文学课程,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
1、品读教材中的儿童文学
现在的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收入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蝌蚪找妈妈》、《冬阳·童年·骆驼队》、《儿童诗两首》、《祖父的园子》、《金色的脚印》……据统计,人教版教材中有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范畴,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这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展示了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魅力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样的教材结构,也意味着语文教师必须学习儿童文学课程,用儿童文学作品刷新自己的阅读视野。
《去年的树》是日本已故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名作。我曾多次听过不同的教师品读过这个十分凄楚动人的故事,每次师生的朗读都是那么得情真意切、蕴涵深厚,总会让在座师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丑小鸭》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经典故事,窦桂梅上《丑小鸭》,能让所有孩子很入迷地进入了这个他们很熟悉的故事。因为故事里优美的味道,诗意的精神以及蕴含的道理。熟悉的经典是不朽的,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听这个熟悉的故事时,仍旧很感动。
2、品味《同步阅读》中的儿童文学
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来选编美文,与教材一样,每组一个专题,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但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阅读意识淡薄,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把“一本教材”弄懂弄会了,任务就完成了。因此教师就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一本书”的指导上,在课堂重讲轻读,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厌其烦地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面面俱到,分数至上,表现出一种功利化的教学行为。而对于课外阅读许多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读课外书没用,与考试成绩不会有太大关系。同时,有些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素质较低,无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于是,与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被丢在了一边,更谈不上阅读其他课外书籍了。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同步阅读》的作用。它不但能让学生回顾所学课文,还能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已有知识,更进一步开阔视野。书中一篇篇美文能带领小学生走进美妙的书中世界,在精神的花园里遨游,在文字的殿堂中流连,品味读书的乐趣。如果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同步阅读》,那么学生自然而然不会重视这本书。教师只有多品味《同步阅读》中的儿童文学,这样才能“用热情点燃热情”,才能带领儿童走进儿童文学的百花园,才能让自己感受到生命之初的内蕴丰盈、美丽。
3、品茗课外儿童文学
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与配套的《同步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每当学完一篇精彩的课文,我必定会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不过,我们在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时,是否对推荐的书籍有所了解呢?
记得三年级时,学完《争吵》一课,我便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过了几天,我在家阅读《爱的教育》时,才发现这本书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过于深奥了一点,书中外国人的名字,他们不一定记得清;书中所讲的同学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学生并不一定能体会得到。看过这本书后,我倒觉得《爱的教育》比较适合四、五年级的学生阅读。老师自己都没有把书看一遍,就推荐学生阅读,有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对课外书籍望而却步。
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而教师要传播阅读文化,无疑自己要把读书作为职业生活的一种行走方式。从那以后,我不再随便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推荐之前,也必然会把书过目一遍,做到心中有数。随后,我也会尽量抽出时间来细细品茗,和学生共同感受书中人物的魅力,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多读童书、走近童心
倡导儿童阅读,老师、家长首先必须是个爱书人。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成年人向儿童文学敞开自己的生命履历、精神世界时,会从阅读中得到抚摸与安慰,当成年人也开始真正阅读儿童文学时,他/她的心灵也会和孩子相通。”
走近童心,阅读儿童文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溜博市稷下小学的张爱玲老师在《读书如刷牙》一文中说:孩子们读的书是我的最爱,在那些神奇的世界里,我是多么欣喜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们要读的书我先读,孩子们读过的书我也要借来读。我只想让自己的心离孩子们近一些,再近一些。正如她所说,我们能够在《飘来的狗儿》里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感受与现在既同又异的黑白式童年;在《草房子》中与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共同成长;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调侃捉弄中给长者尊严抹上了幽默的色调……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像张老师那样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张天翼、曹文轩、金波、郑渊洁、杨红樱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把写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那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的诞生,是缘于爱。因为爱,所以能够走近儿童;因为爱,所以能够走进童心;因为爱,所以能有灵动的儿童语言;因为爱,所以能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我们通过读杨红樱的《五三班的坏小子》、张之路的《第三军团》,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书籍,就能通过作家特有的、细腻的心灵感触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这对一个老师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身为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儿童生活在一起,以儿童的事业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凭借,与作家相比,你了解儿童吗?你走近儿童了吗?你为儿童,提供了多少精神食粮?我不禁自问。也许正因为不能回答或是回答底气不足,说明了自己工作的平庸。为此,我常常利用闲暇时光,和女儿一起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希望以此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恰当地捕捉他们的内心反应,探究孩子们内心的想法,细看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今年放寒假时,我推荐了一些书籍让学生在假期里阅读。其中六年级下学期有两篇课文出自于《鲁宾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本书,我要求学生在假期里认真阅读。当然,我也在假期里读完了这两本书。读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时,我就被汤姆的个性特点给吸引住了。汤姆·索亚!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鬼心眼儿多,可自己又不由自主的喜欢他;在主日学校里,他是顽皮的,惹老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可在孩子们看来,他却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是个英雄。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汤姆·索亚绝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好孩子,他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现在的孩子们也的确比汤姆“聪明”的多,“懂事”的多,可是有谁能拥有像汤姆一样多彩活泼、充满生命力的童年呢?汤姆·索亚!这个马克·吐温先生笔下的小机灵鬼,向我们展示了孩子原汁原味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也许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找,能让我们找到的,也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儿时的甜蜜回忆。谁没在童年里做过傻事呢?回想起我的童年,文静之中也略带些顽皮。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后,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班的一些小调皮鬼们。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汤姆·索亚相比,可真是小巫见大巫,可我们却还揪着这一点小错不放,唯恐他们“祸害”到班上其他同学。再来看看汤姆,我不由得释怀了:儿童的心理世界是多彩的天空,稀奇古怪的幻想和匪夷所思的做法都是与生俱来的。相信自己的学生是单纯的,这样我们会原谅他们一时的不懂事,我们会愿意帮助他成长,我们也会为他的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感到无比的欣慰。
教师是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角色,教育是塑造儿童心灵世界的职业,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更应该经常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富有童真童趣的作品中,让我们去倾听童心、感受童心、走近童心。教师只有具有了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待那些顽皮的孩子,也许我们能更平和些,生活也会更有趣味些!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