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

这个老师暂没填写个性签名哦

0
关注
2
粉丝
0
动态

( 初中 音乐 (老师)莱阳古柳中学 )V0

文章 > 音乐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阅读数(0)2018-03-12 09:36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阳关三叠》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是根据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和竖笛版《阳关三叠》为重点教学内容,以古琴版为辅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熟练演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借助古筝的基本指法“钩、抹、托”的示范及模仿结合小声唱并了解“三叠”的含义。让学生感受、体验古曲的韵律。 

2、能够感知音乐,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3、欣赏《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感受友情的珍贵。

 

教学重点:熟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感受古人的诗词与二胡、古琴的韵味。

教学难点:唱准“遄行,遄行”八度大跳音,体验难分难舍的情感。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播放引入新课(播放课件一)   

1、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音乐你会选择以下哪首? 播放(课件二)学生自行选择音乐并阐述选择音乐的的理由。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学生对音、诗、画的感受,对古人的离别之情有所初步感受。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主题,听曲、人声模仿古琴 。 

1、 教师配诗与音乐,引出《阳关三叠》(课件三曲谱)。

2、 随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朗诵王维的诗。(课件四)朗诵要求(1)按平时朗诵方法读出诗的韵味。(2)、按歌曲的节奏去读。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感染学生,通过配朗诵让直接体验诗中之情。) 

4、 教师教唱《阳关三叠》主题旋律。

(1) 发声练习(课件五和六)跟老师一同发模仿古琴的声音发(deng)唱.

(2) 播放(课件七)简介古筝。

(设计意图:为后面什么叫“三叠”作铺垫。)

5、完整欣赏合唱版《阳关三叠》播放(音乐课件六)

学习提示:(播放课件八)

(1) 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2)是简单的重复吗?(三次,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2)边听边思考,集中注意力体验,边听边画旋律线。

(3)师带唱(播放课件九):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6.欣赏二胡版( 播放课件十)。

学习引导:这个版本在音色、速度、力度、情感有什么变化?(  二胡、稍慢、中强、更加伤感)  

7、 齐唱.为了深切地体会这种情感,请大家随伴奏并在重拍处模仿古筝的弹奏指法(钩、抹、托)齐唱《阳关三叠》。(播放课件十二)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会乐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时代背景跟唱。

 

    三、创造与活动 情境创编与体验  

 1、 通过我们的学唱以及相信大家对于这首歌所反映的音乐内容及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就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编这样一台音乐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分小组讨论,结合所学,发挥想象。

创编提示:(播放课件12)创编(1)、自主创编古代人的离别情景。

创编(2):A、编情景,要求创编现代人的告别情景。

B、加肢体编唱2/4拍的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打破这古琴曲欣赏闷气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歌曲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情感。  )

 

四、总结  

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今天我们通过学唱主题旋律,感受音乐情绪,创编音乐情景剧的方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三叠”,体会了《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音乐情感,同时也了

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哪些古曲与《阳关三叠》有着相同的音乐结构呢? 

 

五、在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歌声中结束课。

 

教学反思:

我选用这个课题是别情《阳关三叠》,虽然是古代的一首流行歌曲,但整个旋律都是哀伤的,课堂气氛会比较闷。初一的学生人生阅历太少,不一定明白什么是别情,所以唱好这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后面创编时尝试让学生改编成流行风格来唱。

本节课我紧紧围绕着音乐情感别离情体验为中心,从模仿、演唱、体验创编等方式帮助学生去理解这首歌曲。总的说来,目标达到了,学生喜欢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能创编出现代的、古代的不同的别离场景,用流行风格去唱这首古代的流行歌曲。

 


上一篇:《茉莉花》教学设计 下一篇:德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

最近访客

线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400-690-8887

线